第二一八七章 杀子之仇(2 / 2)

寒门状元 天子 6167 字 29天前

过了许久,巴图蒙克转过身来,眼睛显得异常深邃,一种恐怖的力量在他身体周围凝结。

巴图蒙克一字一句地说:“谁做的恶,必须由其本人承担,亦不剌也好,沈溪也罢,他们的下场只有一个,死……明朝皇帝已不可能出兵援助,如果不趁机除掉沈溪,他会阻挠我统一草原的大业!不过图鲁,你弟弟死了,难道你不伤心?”

图鲁博罗特突然意识到,达延汗对他产生了怀疑。

众所周知,巴图蒙克今年三十八,他这些儿子年岁普遍不大,三儿子如今不过十七,真正能跟图鲁博罗特争夺继承权的只有二儿子乌鲁斯博罗特,从达延汗敕封乌鲁斯博罗特为济农这一尊崇的身份,更改继承人并不是不可能。

但如今随着乌鲁斯博罗特被杀,图鲁博罗特作为达延汗长子,继承权变得前所未有的稳固。

图鲁博罗特赶忙为自己解释:“孩儿自然伤心,但不会表现出来,孩儿会化悲愤为力量,替弟弟讨回公道……父汗可以委命我为先锋,让我亲手解决那个万恶的明军将领,为乌鲁斯报仇!”

巴图蒙克尽管对长子有所怀疑,但最后还是断然摇头:“你弟弟之死已无可挽回,我不想再因一些变故失去你这个长子,带兵尾随明军之事,我会交给旁人!”

……

……

六月十二,延绥再次得到圣旨,朱厚照仍旧下令三边需要调兵五万往宣府,并且强调不得有任何拖延,王琼非常为难。

也就在当天,他收到来自北方的斥候传回的消息,这也是开战后第一次得到沈溪所部的讯息。

王琼不敢有丝毫怠慢,赶紧去向谢迁“求教”,在这节骨眼儿上,他宁可把决定权交给谢迁,这样即便事后出了问题,他也会是文官集团力保的对象。谢迁再怎么专横跋扈,也没到推卸责任的地步,所以只要谢迁决定的事情,事后不可能会迁怒他人。

谢迁听到圣旨内容,面色沉重,他老脸蜡黄,即便知道皇帝没有就之前的出击失败而怪责,甚至给予奖赏,心病依然没有痊愈。

谢迁咳嗽几声:“之前上疏之已明确说过,三边防务不容有失,陛下突然调兵宣府,等于说延绥、宁夏和甘肃三镇均会出现兵力空虚的情况,宣府周边有鞑靼人袭扰,难道这里就没有吗?调五万人马……咳咳,延绥怎么可能一下子抽调那么多人?”

王琼试探地道:“谢阁老,陛下龙颜大怒,下旨斥责三边调兵不力,若继续拖延,难免为小人所趁,很可能会在陛下跟前攻讦谢阁老和在下……”

谢迁打量王琼:“那你的想法呢?”

王琼犹豫一下,道:“以在下看来,宣府并非此战主战场,最后的大战可能仍旧如之厚此前所言,在三边周边展开……既然陛下要调兵,何不以地方屯田老弱兵士为主,驰援宣府?”

谢迁没有怪责王琼,开始思考如此行事的可行性,半晌后点头:“倒不是不可,但陛下可是要征调延绥最精锐的骑兵……”

王琼道:“骑兵的问题,倒也好解决,谢阁老不妨想一下,骑兵的主要用处在于紧急驰援,以及主动出击。三边一下子抽调五万人马,哪怕只是各卫所用来屯田的老弱,也会使得地方防备空虚,再想出击已无可能,骑兵短时间内派不上用场!”

等王琼把话说完,谢迁脸色多少有些难看,因为之前正是在他力主下派骑兵迎战鞑靼人,结果遇挫而回,如此正好印证了王琼说的骑兵暂无大用的说法。

两千打六百,结果居然旗鼓相当,自损还在狄夷之上……

这样的战果,让谢迁就此打消出兵赚取战功的想法,此时对于王琼的建议,自然是大为认同。

“嗯。”

谢迁微微点头,意思是这件事可以商议。为了避免王琼紧咬不放,他有意转变话题:“德华,你之前不是说有两件事吗?还有一件是什么?”

王琼神色迟疑:“斥候得到了一些关于兵部沈尚书的线报!”

“你再说一遍,关于谁?沈之厚吗?”

谢迁之前在调兵问题上态度模棱两可,整个人显得很疲累,毫无精神可言,但听说事关沈溪后,脸上突然有了光彩,就差伸出双手抓着王琼的衣领问个明白了。

王琼对谢迁的变化非常诧异,连忙道:“是的。本来我们在北方草原上安排的斥候,并未查获任何关于沈尚书的消息,但近来一些东套平原地区的小部落向西迁徙,他们的牧民向我们的斥候提供了情报,原来沈尚书自大同出兵后,先到土城,继而抵达九十九泉,再折道西行……”

“后续呢?”谢迁关切地问道。

王琼摇摇头:“之后便没了消息,大概知道沈尚书沿着草原上一条河流走,中途未传有接战的消息,不过听闻达延汗已调集重兵围堵拦截,战事很可能在过去这段时间已发生,只是消息未传回而已。”

“情报传递太过滞后!”

谢迁气恼地道,“草原上发生什么,都不能第一时间获悉,等知道确切的情况,黄花菜都凉了……”

面前这位首辅大人的表现让王琼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对这场战争没有任何期待的谢迁,对沈溪的表现却有着很高的期待。

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都落在沈溪这路人马上,谁都知道,这场战事即便有胜果,也不可能看朱厚照和他领导的中军,最终还是要靠沈溪和他统领的兵马撑起大明这片天空。

王琼道:“因为草原上战争频繁,那些小部落迁徙情况异常严重,之前给我们提供线报的游牧民现在不知迁徙到了何处,以目前的情况看,沈尚书准备从东套地区进入河套,再转而南下往延绥进发,这跟沈尚书之前预定的行军和诱敌路线吻合。所以在下想,若是上疏陛下,告知沈尚书行踪,或许可以把出兵驰援宣府的事情挡下来,再请示陛下,从三边出兵驰援沈尚书,如此有很大的可能将鞑靼兵马击败……”

王琼的设想明显经过深思熟虑,不过他的话话还没说完,谢迁已抬手打断。

王琼问道:“谢阁老觉得如此不合适?”

谢迁打量王琼,叹道:“德华,你觉得就算之厚带兵到草原,鞑靼人有几分可能会调重兵跟他决战?”

这问题让王琼很难作答,稍微迟疑后才道:“这不好说。谢阁老,现在谁也不知鞑靼人的战略,不过以目前情报看,鞑靼人的确有调集重兵围追堵截沈尚书所部。”

当谢迁把问题提出来时,王琼已感觉到,谢迁无意出兵驰援,于是尽可能为沈溪说话,在他看来,沈溪精心绸缪的诱敌计划,已逐渐变成现实,如果因各路人马不配合放弃支援,进而导致沈溪战败,那就太过分了。

谢迁摇头:“以你所言,鞑靼人早就盯着之厚这路人马,却让他行军大半个月都没开战,说明鞑靼人可能已意识到这是个局,所以选择息事宁人,宁可派兵骚扰我边陲各关隘,不让我军出兵驰援,如此避免决战的发生!”

王琼点了点头,觉得谢迁说的话也有一定道理。

“在下之前也有想过,鞑靼内部纠纷不断,达延部要是拼着自身巨大损耗与沈大人开战,在无法整合中小部族的情况下,实属不智。行将统一草原,此时当以保存实力为先,达延汗会尽量避免与沈大人所部决战……不过这么说的话,他们没必要派出那么多兵马骚扰我边陲,这不合情理啊!”

无论王琼持何等立场,都只能选择支持谢迁。他不考虑谢迁所提建议是否合理,就在于王琼始终把自己当作文官集团的中坚,甘受谢迁驱策,一切以谢迁的决定为先。

谢迁不知道素有主见的王琼会迁就自己,觉得是自己的考量是正确的,当即道:“鞑靼人就算要跟大明开战,也会挑软柿子捏,难道他们会觉得沈之厚所部是软柿子?”

王琼尽管不想承认,他还是摇头:“沈尚书统领的兵马,可说是我大明精锐中的精锐。”

谢迁点头:“对,所以鞑靼人知道沈之厚承担着诱敌深入的重任,怎么可能会上当受骗?倒是陛下那边绝对不能出事,哪怕我们派出人马驰援,最后什么都没发生,只要陛下安然无恙,我大明将士也无损失,那这场战事我们就是胜利的一方……你说呢德华?”

王琼心想:“谢阁老的看法,是要保证目前不战的局面,所以无论如何也没法说他留兵驰援沈之厚,我为何要忤逆他呢?”王琼继续点头:“谢阁老所言极是。”

谢迁脸上终于有了笑容,“所以,调去宣府的骑兵,必须是我延绥的精锐,保住宣府才是当前第一要务。以沈之厚的能力,回兵延绥并非难事,只要他不主动挑衅,鞑靼人也不会犯着他,在没得到援兵的情况下之厚敢跟鞑靼人叫板吗?所以……他出兵不为什么功劳,只要能安稳回来,边陲安安稳稳,那我们为何要奢求打胜仗?守住边陲便好了嘛。德华,你说呢?”

王琼被摆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上,最后只能点头,勉强同意谢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