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第三个任务 三国之董卓9(1 / 2)

陆仁炳领兵在外,四月有放开了宫禁城禁,洛阳的恐怖阴云开始消散。街头渐渐恢复了生机。

虽然董卓成了丞相,太师但是因为他领兵在外的原因。朝堂上的诸位大佬不用面对那个不讲理的武夫,心气都顺了不少。由于残暴董卓的搜刮,现在朝廷仓廪充实,不用担心公卿们发不出工资,不用担心流民不得赈济。虽然财务申领的程序严格了不少。但是大汉朝还是度过了大将军被杀,宫廷政变带来的动荡。

袁隗等上书,建议改元初平,陆仁炳没有意见,刘辨自然也没有意见。所以昭宁二年又变成了初平元年,这些都是小事。

初平元年八月,陆仁炳正在带人平靖冀州的时候。朝中熙熙攘攘等着受官的党人名士,终于有了下落。

陆仁炳同意任用这些人员,但是必须同意陆仁炳的改革方案。陆仁炳的改革方案,其实也没什么,就是分权。

同意正式设置州一级行政机构,但是不能是州牧或者刺史军政一把抓,郡县也不能是太守一把抓,总而言之就是不能给这些人割据的法理。

本来州牧制就是灵帝为应对,黄巾乱局不得已而为之。灵帝脑子不糊涂,只授了三个州牧。现在还被董卓收回了两个。黄琬是太仆兼任豫州牧,刘虞是太尉兼幽州牧。

陆仁炳先后将他们调回洛阳就职。又以中枢事务繁忙为由,剥夺了他们的州牧头衔。

现在又正式剥夺了州牧刺史的割据职权。

汉初讲求黄老之制,所以政府机构设置的相对简单,官员数量也少,但是时代的发展,人口增加,事务骤增。郡县包括中央的各个机构,不得不由长官自己招募人手,以应对政务。这些长吏招募的人手,只忠于荐主。

汉代就成了典型的二元君主制。郡国的吏员并不忠于皇帝,而终于太守,州牧。这也是汉末形成割据的原因。

官位稀少,也是东汉太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太学生就业难也成了党锢之祸的根源之一。

陆仁炳的改革方案就是明清的内阁六部制,监察院,大理寺等机构一应全抄。但是这都是文官政府的坑位,在这之外还有一个独立的枢密院,这个枢密院掌管全国的军事,由陆仁炳统领,直辖全国的军队。

地方的守备军队归当地都尉管辖,但是都尉的任命权在枢密院。

正式划分官员品级九品十八阶,各部官吏都有品阶,皇帝掌管三品以上大臣的任命,各部掌管又都分正负,左右,防止集权,

州就是明清的省,郡相当于明清的州府,只不过规模更大。不过现在天下板荡,不易改革,就先梳理到州就好了。将几个规模过大的州,拆分,比如交州划分为广州和交州,凉州拆分为雍州和凉州,幽州拆分为幽州和辽州。

各州的建制都是州牧负责政务,州尉负责军事防务,提刑负责刑案辑补,刺史负责监察总之就是不能让州牧掌握全权,军权必须掌握在中枢手中。

陆仁炳的方案虽然改动颇大,但是对巨头的触动不大,又增加了许多坑位,所以经过众位大佬的讨论完善后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