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贪婪(1 / 2)

大明1617 淡墨青衫 1940 字 4天前

霍维华看看眼前这人,轻轻一摇头。

这人真是雁过拔毛的秉性,骨子里的贪婪,改不了的。

果然姚宗文打听和记和张瀚之事,霍维华耐着性子,将今日之事大体说了。

最后霍维华道:“老兄就不要惦着这事了,我办这事,为的是叫信王记得着我。而老兄办这事,无非是贪财。和记是有钱,不过我看多半被张瀚拿去北方养兵了,你们折腾来折腾去,替朝廷惹下大麻烦,又能弄几个钱,何苦来!”

姚宗文被这么一通排揎,却并不恼,只诡秘一笑,从袖中抽出一张纸来。

“这是什么?”

“这是京城五月份和记出货的数量和银钱数,还不包括那帐局大车卖那什么保险的钱。”

“各色布就有三十万匹,各色铁器十九万件?”霍维华一扫眼,顿时就是一惊,说道:“有这么多?”

“就是这么多。”姚宗文道:“李国缙给我来过信,青城一带的小黑河边上,和记的纺织厂绵延十来里,用骡马过万匹,人员过万人,还有水力织机好几千台。老李说了,我要得空去看,还不知道怎么吃惊……他头回见时,感觉就是人得天授,才会有这样壮观的场面。”

霍维华点点头,说道:“我在吴县时也见过不少厂子,多者千人,少则数十人。都是隆庆年间开海之后出来的,据说海外对丝绸生丝还有棉布需求都很大,但松江布,吴县丝,前者以卖到大明国内为主,后者则出海贸易。现在看来,北方的布匹市场,和记已经抢下来不少了。”

“最少抢走七成。”姚宗文道:“已经很多松江人在我面前叫苦不迭了,此前针对和记,松江的大商人和士绅出力可不少。”

霍维华轻轻点头,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这个道理。松江布原本行销南北,是人们追捧的第一等的好布。人们总以为当时的中国到清季和民国都是用“土布”,其实不然。自家用织机慢慢摇出来的是土布,松江布则是配合流程批量出产的布匹,质量上确实在后期比不过英国布,甚至也比不过后来居上的日本布,但在明时和清中期之前,松江布也分为几十种类种,也是一样在工场里出产,并且有相当严格的品质控制。不然的话,以中国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松江布又怎么能做到行销天下?

洋布进入中国,冲跨的并不是小农经济,而是本土十分脆弱的规模很小的手工业。

对松江布来说,和记就是这个时代的洋布。

他们对这样的冲击是没有办法的……和记用大量的畜力和水力,拥有大量的不断改良革新的织机,拥有强悍的物流,随便哪一条都是松江商人没有办法相比的。在和记的步步紧逼下,松江布已经让出了过半的市场,再这么持续下去,北方一年几百万匹规模的市场,非得叫和记全抢下来不可。

除了布匹之外,铁器的销售也是相当令人吃惊,当然姚宗文还特别说明,这个月十九万件的销售量是因为上个月太过疯狂导致的下滑,三月和四月两个月,和记的铁器销售超过百万件……这并不奇怪,开春之后需要的农具数量会大幅度的增加,现在这个数量还是因为北方连年灾害,人们手中无钱,实在买不起,经常是几家合买几件农具,否则的话,和记的农具一年卖个几百万件根本不算个事。

永乐年间,大明的生铁产量超过一千八百万斤,到嘉靖年间,达九千万斤,这个数字已经远超两宋和元,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但如果考虑到大明的人口增长,这个数字之下的现实还是生铁数远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长和耕地的增长。

嘉靖年间人口最少到一亿五千万人,耕地增加了数百万亩,生铁数量看似也增加不少,但主要是南方的开发增长,特别是闽铁和江南的私人铁场增长速度极快,而官营铁和北方铁场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因为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而破产停工。

遵化铁场就是在嘉靖年间停工,到和记前些年重开为止,停工了好几十年。

朝廷在嘉靖年间就大量用闽铁了,戚继光的兵书里,不管是兵器还是火铳,都会特别注明用闽铁多少斤。

民间缺铁相当严重,精铁数量和打造出来的铁器更是严重缺乏。

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方,用石犁犁地可不是什么新闻,一个家庭里,有口铁锅就算是不菲的财物,这也不是什么玄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