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区坐长途汽车回到广州,没出汽车站,林维桢直接买了一张前往佛山的车票。
这种班车性质的汽车,一路上走走停停,六七十里地的路程居然用了两个多小时。
奔波了一天,林维桢累得腰酸背疼,甚至感觉下地干活都比这种奔波舒坦。
说到底,还是基础设施落后的锅,一条主干道上,人也走,车也行,还不时遇到牲口挡路。
这是林维桢第一次来佛山,背着一个双肩包出了车站,找了个面善的老汉,询问黄岐怎么走。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黄岐还未设镇,现在隶属于盐步镇辖区。
老汉接过林维桢递的烟,看他风尘仆仆,又是从汽车站里出来的,除了皮肤白了点,跟那些来佛山贩卖藤器的小贩差不多,于是问道:“你去黄岐是买藤器吧?”
林维桢道:“您老的眼力好!”
老汉道:“你这种人我见多了,跟个没头苍蝇一样,也不打听清楚了,张口就要买藤器。实话告诉你吧,这藤器可不是随便什么人能买到的?你知道藤器厂的门朝哪开吗?”
林维桢一听这话,以为老汉在藤器厂有门路,心里大喜,恭维道:“您老批评得对,我是听别人说的,黄岐的藤器做得好,就想来见识见识。要不您老给我讲讲这里面的门道?”
老汉笑呵呵道:“藤器厂的主意你就别打了,人家那是国营工厂,一般人买不到。你要是买的不多的话,就得挨家挨户去打听,运气好的话,能收到些零头。”
怎么跟昨天郑大姐说的不一样啊?
林维桢纳闷道:“不是说黄岐人人都会编藤器吗?”
老汉鄙视道:“会这门手艺的人都在国营工厂干活,也就趁着晚上那点时间好的资本主义尾巴。”
林维桢又拐弯抹角地打听了几句,最后才知道这个老汉只是个普通老百姓,跟藤器厂半毛关系都没有。
不过从老汉口中打听到的这点消息,也并非无用,总还是有那么一点价值。
接下来就是要验证这些消息是否属实。
见天色还早,而且还是夏季,林维桢也不急着找住处,雇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往盐步镇赶去。
跟三轮车的主人聊了一路,他的话跟老汉的大同小异。
下了车,付了车钱,林维桢背着包沿着崎岖不平的石板路往前走,走到一家,便停下来跟主人聊上几句。
顺手买了几件藤制品,发现这些藤制品确实比昨天郑大姐那里买的要精致一些,当然,一分钱一分货,东西好,价格也就毁了贵了不少。
走了七八家,最后发现老汉说的不假,藤器生意如果要往大里做,无论如何也绕不过藤器厂。
倒不是说藤器厂技术有多牛逼,而是它掌握了绝大部分的技术能手和骨干,说白了,就是技术垄断。
当然,也可以用笨办法,挨家挨户收购,但这种做法只是小打小闹,无法保证产量,费力不讨好不说,最关键的是品质不好把控。
林维桢既然能亲自来黄岐,显然非常看好这门生意,如果运作好了,甚至比汽车维修工具套件都赚钱。